董光璧
易学产生于中国,但它早已属于世界。它的发展路径是“中国之易学”、“亚洲之易学”和“世界之易学”。在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时期易学随着儒学的外传而开始走出中国,自唐代(618—907)以降《周易》成为中国的亚洲临国知识分子研习的经典,到明(1368—1644)、清(1644—1912)之际又从欧亚大陆的东端走向它的西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易学通过文化融合而发展,本文诠释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一个不断拓展着的易学世界。就中国文化范围说它是体现中国文化传统共性的代表,就世界文化范围说它是体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契合点。
“中国之易学”在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发生了一次质变,对占筮体例的《周易》给出理性诠释的《易传》诞生了。它所竭力阐发的易道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易学世界观,一个百家共识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取代了“三代”时期的神学世界观,为易学思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并演变为中国文化核心的角色奠定了基础。从此“善为易者不占”成为学术主流,占而不言学理者成为流落民间的算命术。精英易学所开创的易学世界使《周易》不再只是一本占筮的书,也被作为哲理的书、道德的书、历史的书和科学的书进行研究。
“亚洲之易学”借助孔子(前551—前479)的声望发展起来,并且随着汉文化圈的扩展而向中国之四邻扩散,在朝鲜、越南和日本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朝鲜,公元前3世纪就开始了儒学的入传,自新罗朝(675—918)设国学(682年)起《周易》就成为向学生传授的经典之一,经高丽朝(918—1392)而达到李朝(1392—1910)的鼎盛期,并产生李退溪(1501—1570)和金锡文(1658—1735)等著名易学家。越南接受儒学也始于公元前3世纪,经吴朝(939—965)、丁朝(968—980)、黎朝(980—1009)、李朝(1010—1225)、陈朝(1225—)和胡朝(1400—1407)的发展,在后黎朝(1428—1789)达到鼎盛,并产生黎贵惇(1726—1783)等著名易学家。日本接受儒学比朝鲜和越南约晚五六百年,以公元285年百济儒者王仁东渡日本为始。推古天皇时期(593—628)的盛德太子(574—622)派遣唐使(607年)小野妹子为儒学入传日本开辟了道路,经过奈良(710—794)和平安朝(794—1192)时期的发展,在幕府时期(1192—1867)逐渐达到鼎盛,并产生宝鸠巢(1658—1734)和皆川淇园(1734—1807)等著名易学家。
“世界之易学”时代是由欧洲传教士开启的,以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Matteo Ricci,1552—1610)为代表,他们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包《周易》在内的中国文化典籍。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金尼格(Niclas Trigault,1577—1628)的拉丁文本《周易》(1626年),到德国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的德文本《周易》(1924年),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众多的西方汉学家为传播易学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为易学文化的世界化奠定了基础。国际易学联合会的成立为世界易学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国际易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易学之所以能从“中国之易学”发展到“世界之易学”,是因为易学有其超地域和超时代的因素。当代世界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比特”取代“原子”是这一时代转折的标志性特征,而比特的先驱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原典《周易》的符号系统。《周易》作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结合点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学者,但是在这时代转折关头,易学也像其他任何人类文化遗产一样,既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又面临着经受科学论证的考验,还必须赢得民众感情的认同。
易学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科学化的程度。科学主导的工业文明不同于农业文明,世界之易学时代没有亚洲之易学时代那样的易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像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r Jung,1875—1961)那样看重易学的著名学者毕竟还是少数,易学对工业文明社会生活的影响还远逊色于它在农业文明时代的作用。在价值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易学,不要指望通过制度保护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只能通过自身的科学化去实现其社会化。易学科学化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即建立科学的现代易学体系并将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生活化。
现代易学研究由于采取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在哲学思想、文字考据、历史源流、社会背景和文化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形成了“人文易”和“科学易”两大潮流,但仍然未能建立起科学的现代易学体系。两千年来易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易卦符号的排序和变换问题、卦爻辞的训诂问题、卦爻辞与卦爻符号的对应关系问题和筮法推理的可靠性问题,应该通过建构新的易学体系较为科学地加以解决。通过易学心理学的研究,开拓易学生活化的道路,光大易学文化传统。
我们面临的是又一个新旧文明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而任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以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为条件。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历史阶段,正在通过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道路走新的文明——科业文明。工业文明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产物,而这新的科业文明必将在工商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易学文化在未来文明中的地位取决于它能否对来人类面临的挑战作出有效回应,为创造人类的新文明所做贡献的程度。国际易学联合会应当成为国际易学进一步发展的组织者,通过阐发和创新推进易学的学术研究,使传统与未来科学地衔接起来,促进21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全文完] 2004/04/23
中国周易 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