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天道以研易 尽人事而兴学
——访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
本报记者 田永胜

    刘大钧,山东邹平人,1943年生。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周易研究》学刊主编。专著有《周易概论》(齐鲁版和巴蜀版)、《周易古经白话解》(中、英文版)《周易传文白话解》、《纳甲筮法》、《易经全译》(中、法文版)等,校点整理85万字的清人易学巨著《周易折中》,主编《大易集成》、《大易集要》、《大易集述》及《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与第二辑等多部大型论文集。
    记者:刘教授,在几十年的易学研究中,您最感到满意的成果是什么?

答:我与易学这一专门之学打交道已有数十年的时间,但要说取得了什么重大的成就,则谈不上。不过令我自觉无愧于心的是,置身于这个特定的时代,在前人和时贤成就的基础上,自己总算就易学本身的研究献上了一得之见。至于说自己最感满意的成果,首先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本人出版了《周易概论》一书。该书是建国后第一部本着传统学术之精神,正面肯定并扼要评介易学的象数之学的专著,对于人们正确理解易学这一专门之学,公允评价象数之学的学术价值,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其次,我时刻关注着学术发展的新动向,力求梳理易学和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脉络。为此,本人先是从卦序问题入手,探明了易学史上几种卦序间的关联,尤其是在其内蕴卦气说学理方面的关联。尔后,又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反复考索,进一步确证了自己在《周易概论》中所提出的“卦气”说于先秦时期早已有之的观点,并最终以《“卦气”溯源》为题,将此方面的研究心得较为全面的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以便向学界请教。

    记者:我曾经认真学习过您的《周易概论》一书,获益匪浅。那么,《“卦气”溯源》一文的主要创见是什么?

答:“卦气”说是贯穿先秦、两汉易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学说。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象数学说,仍有其独到的义理意蕴在,这一学说所昭示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本天道以开人文”的基本学术理念。在此理念下,古人以其八卦及六十四卦之象数,建构出一个“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并由此派生出一套法天地而施政教的王者之礼。这种礼,绝非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人人应该遵循的规范,它更是一种人文之政道与治道。我深深体会到,过去我们过于强调两汉学术创新性的一面,但对于其对先秦学术继承性的一面估计不足,而这后一面,在我看来,恰恰是更具根本性的。就易学而言,这种继承性就颇为明显。“卦气”说绝非首出西汉孟喜之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和《易传》中,均有“卦气”说的思想;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以及《尚书·尧典》中的“析”“因”“夷”“隩”,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由此可知“卦气”说渊源久远。

    问:许多人误以为象数易学就是算卦占卜,那么,您如何评价易学史上的象数易学?

答:在数千年的易学发展长河中,由于或持象数优先的理念、或持义理优先的理念,遂有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的分途发展。这两个基本易学派别之间虽存有诸多不同,但大致皆遵循象数、义理合一这一基本易学理论模式,象数是两派易学共同的根。就象数学派而言,(1)象数学派同样有其可贵的哲理精蕴在。学术有体有用,占筮则基本是依托于该派象数学思想之体的用之一,既不能涵括其用的全部,更不能涵括其整个学术之体。因此,绝不能将占筮派与象数学派简单混为一谈。(2)易学是一种高度哲学性的天人之学,“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是其根本学术宗旨,不仅义理学派有其终极人文关怀或现实人生关怀,象数学派也不例外。过去人们常称象数学派不关人事,这是一种误解。象数学派从不同于义理学派的另一种易学视角,同样提出了其对天人关系、安身立命之道、平治天下之道的独到见解,这些见解,对于象数学派的学理系统而言,也是具有根本性的,它较之义理学派在此方面的见解,丝毫并不逊色。(3)象数学派给予具体学科以更多的关注,它通过其象数学模式和象数思想,对包括天文、地理、乐律、兵法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各门具体学科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义理学派难以望其项背的。

    问:如何评价我国当前的易学研究?

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易学研究开始进入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易学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出现了建国后少有的易学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古新材料的发现,尤其是马王堆帛易及其他简帛资料的出土,全方位地激活了易学研究。从文化学、人类学、解释学、社会学、美学、文学、史学、考古学、计算数学、天文学等相关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出发,多角度、多渠道综合交叉研究易学,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学术风尚。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力求提出新观点、探索新出路,成为这一时期易学研究的显著特点。但是,成就的背后,尚存有如下不足:(1)在基础研究领域,一般介绍性的论著所占比重较大,精品力作并不多见。(2)不少研究者史料、理论、方法等准备不足,对包括易学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独特发展路数,对易学内部象、数、理、占的基本内涵,也缺乏真切的了解,没能形成一种对易学象数与义理、尤其是象数的正确认识,没有确立起与易学这一专门之学的高度哲学性、高度开放性、高度包容性相对应的宏大学术研究视野(3)许多人仍不能将易学研究与占卜算卦区别开来,认为易学就是算卦之学,误导了民众,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易学学术研究。

    (原载2001年8月7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