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与易经形影相随
当前位置: 首  页 >>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与易经形影相随

  就如笔者写作此书的地点,就叫八卦岭。古人为什么把深圳福田区上这块地取名八卦岭?未有历史考证。笔者出于好奇心态,也曾到图书馆翻阅有关县志,未有所得。倒是二年前一位香港易学界的朋友,来笔者工作室讨论《易经》时,曾笑着问我:“你知道吗?人与地方名称亦有机缘与巧合。即如你,从内地调入深圳,就生活工作在八卦岭,你又一直攻读《易经》八卦,看来机缘非浅呀!

关键词:易学,科学,认知结构,独知,共识,境界,视角

我—听此话,便见缝插针:“你知道我们的古人为何起名八卦岭吗?”他告诉我:具体细节虽未有历史考证,不过,学《易经》的人,喜欢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世上任何事物,即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理,就如我们深港二地,原来是连结在一块的。在南面的九龙半岛就如龙脉、龙爪直伸海洋,所以称九龙。现在深圳火车站海关附近有一条曲折迂回的河道一直延向西南面交汇大海,叫蛇口。北面的银湖、笔架山、泥岗一带的山脉伸延过来到八卦岭为中心,便形成一个千年灵龟。于是,东南面的半岛为龙,西南面的蛇口一带为蛇,八卦岭一带为龟,毓秀钟灵,汇形而成,龙蛇龟成品宇型屹立在深港两地,以此为名吧!

我佩服我这位香港朋友,说得合情合理。既是龟背自然具有八卦之形,八卦岭的名字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他还对我说,近百年来,龙动龟蛇静。八十年代初,蛇龟开始启动,深圳特区建立起来。再过二十年后,龙蛇龟一齐舞动起来,大鹏湾一带可就热闹了。

《周易》,特别是《易经》的性质,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这与《易经》本身内容的丰富和杂驳有很大关系。就《易经》的卦、爻辞而言,无论选择怎样的诠释角度,都无法否认和忽略其中明显的占卜成份,结合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的研究成果,有理由认为:历代围绕《周易》所展开的多层次、多向度的诠释和衍说--易学是作为华夏文明的精神起源和内核的巫史传统的典型体现。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易说至繁" 。今天这个被称为"易学"的知识体系如果按照现在的学科分类标准,很难将其归入某个界域分明的专门知识之中,究其原因,乃是由于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方法论基础的"易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包含了先民在人生、社会、自然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经过具有高度智慧的哲人的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了一套以阴阳五行八卦的流转迁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人与其生存所依托的世界关系的"图示"结构系统。这样的一个"图示"结构系统是植根于华夏民族精神深层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反映,并且与巫史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两汉以后,随着作为中国思想元典的"五经"在话语权力的霸主地位的确立,"五经"之首的《周易》中所蕴含的上述思想和结构模式得以延续和发展,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影响到其它各个知识门类的形成和发展。

传说归传说,从这传说中,倒是说明一点,中国的文化是《易经》的文化,是东方人生活的魂!几千年来,无处不在,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家庭,它渗透入国名、国号、国徽、地名、山名、人名、直至天空中的机徽……